栏目分类
新闻动态
“高考288分全家欢呼”: 流量背后, 我们该反思什么?
发布日期:2025-07-05 20:56 点击次数:119
当 “女孩高考 288 分属实” 的词条冲上热搜,这场围绕分数的舆论狂欢背后,暴露的是流量时代集体认知的错位与扭曲。在算法驱动的传播逻辑下,“低分 + 欢呼” 的戏剧化场景,早已成为自媒体批量生产爆款的标准化模板。它精准锚定大众对高考的集体焦虑,将分数争议、家庭情感与流量密码编织成一张密不透风的传播网络,成功制造出全民围观的舆论漩涡。
媒体的集体失焦更令人深思。部分主流媒体在未核实事件全貌时,便以 “乐观态度值得点赞”“人生不止高考” 等话术为事件背书,这种违背教育价值导向的操作,本质是将严肃的教育议题异化为娱乐化的流量工具。高考作为社会公平的重要标尺,承载着无数家庭的希望与社会阶层流动的期许,媒体对低分的过度美化,不仅消解了教育的严肃性,更可能误导青少年对学业责任的认知。
从分数维度审视,288 分折射出的不仅是个体学业的懈怠,更是基础教育阶段知识体系的严重缺失。与同届考生对比,这样的分数意味着对核心学科知识的掌握近乎空白,与 “智商及格”“认真学习” 等标签形成尖锐对立。在教育内卷的大环境下,这样的成绩绝非 “个人选择” 所能轻描淡写,而是对基础教育资源的辜负与浪费。
公众舆论场的撕裂同样值得警惕。支持者将事件解读为 “接纳平凡的勇气”,反对者则斥责为 “价值观的扭曲”,两种极端观点的碰撞,实质是社会对成功定义的认知冲突。当自媒体刻意放大情绪对立以获取流量,当媒体为追求热度放弃价值引导,整个舆论生态便陷入 “劣币驱逐良币” 的恶性循环。
这场闹剧最终指向更深层的社会命题:在流量至上的时代,如何守护教育的尊严与媒体的底线?或许唯有重建理性讨论的公共空间,强化媒体的责任意识,才能避免类似的舆论荒诞剧反复上演。毕竟,教育的本质是唤醒而非迎合,舆论的价值在于引导而非盲从。
上一篇:百年前的老照片,见者甚少,值得收藏
下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